鮮卑郭洛帶
帶鉤的應用,相傳為趙武靈王仿自北方游牧民族,漢代人稱為“師比”或“犀毗”,社會流行一時,以至于俗語有“賓客滿堂,視勾各異”的記載。王國維《胡服考》引各家之說,有師比,有犀毗、私鈚、胥鈚等稱呼,都是“鮮卑”一詞的同音異譯。高誘注《淮南子·主術訓》稱:“私鈚頭部洛帶”,顏師古說:“犀毗,胡帶之鉤也,亦曰鮮卑郭洛帶”,又說:“犀毗,胡帶之鉤也,亦曰鮮卑,亦曰師比,總一物也?!庇忠龔堁缯f:“鮮卑郭洛帶,瑞獸名也,東胡好服之?!备叛灾磅r卑”是帶頭,又配“郭洛”為飾牌,原來都是瑞獸的名字,至今在蒙古語中仍以郭洛稱謂帶角的野獸,東胡人亦崇鹿如龍,以后的鮮卑人、蒙古人也繼承了崇鹿的習俗??赡芄糯Q鹿的一種為郭洛,因它們的形象,被鑄在腰帶飾牌上,也就名之為“鮮卑郭洛帶”了。
據《魏書·帝紀》記載說:拓跋鮮卑從大興安嶺出山來到呼倫貝爾草原的時候,因道路難險,有“其形似馬,其聲類?!钡纳瘾F導行,經過“九難八阻”,歷一年有余才完成部落的遷移工作。這個似馬非馬,類牛非牛的動物,也是拓跋鮮卑的瑞獸。在扎賚諾爾石墓群中出土的鎏金飛馬紋帶頭,與此說吻合。鮮卑郭洛帶中的瑞獸或作飛奔之狀,或有卷云繚繞,表示奔向“天國”。北方民族喜愛這種帶飾,含有祝愿能夠得到天神助佑的思想觀念,同時也有實用美觀的審美價值。
在古代“凡穿(褲褶)這種服裝的婦女,腰間都系有革帶,革帶中還常有若干條小帶垂下。對照文獻記載,這種樣式的革帶應叫‘蹀躞帶’,原先是北方民族的裝束,魏晉南北朝時傳入中原,深受漢族人民的喜愛。史書記載曹操‘自佩小鞶囊,以盛手巾細物’。到了唐代曾一度被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,以懸掛箕袋、刀子、礪石、契芯真、噦厥、針筒、火石袋等七件物品,俗稱‘蹀躞七事’”(《中國歷代服飾》133頁)。這種腰間垂下佩物至今在蒙古族中十分流行,佩帶蒙古刀、煙荷包、褡褳等,即有實用價值,又有裝飾意義。北齊時,毛織物較多,褲褶服更多用毛織物作成。北齊顏之推作《家訓》還提到煉胡桃油作畫,習鮮卑語,為一時社會時髦。實和生活出路關系密切。
有人認為使用帶鉤以前,以布帛的帶子束緊衣服,并在其上懸掛日常用具。在古代騎兵的應用日盛,短劍的使用越來越多,諸國交鋒頻繁,本為格斗武器的劍,漸變為裝飾的用具,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,它可能懸掛在有帶鉤的革帶上,平時閑置于家中,一旦需要佩掛時,才臨時加到絲帶上,因此才成帶上有鞶帶鉤的現象。束衣的帶子本來都以紡織品作成,后來大半是基于軍事上的用途,男子的帶子才改以革制帶鉤,婦女則仍保持絲制。
從出土的帶鉤了解到古代用于腰帶的鉤,多用青銅制,有圓形和獸形小帶鉤,有的華美的帶鉤鑲玉、鎏金、嵌綠松石或加金銀錯。帶鉤是服飾中不可或缺的飾件,同時又是北方民族金屬工藝中蓬勃興起的一種工藝品種。
網站聲明
網站地圖
聯系我們
Copyright All rights版權所有: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
地址: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興安南路147號電話:(0471)3292175 蒙1CP備05003250號-3
蒙公安備案: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:1500000032
技術支持: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