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源(1794—1857),原名遠達,字默深,又字墨生、漢士,號承貫。清湖南邵陽人。道光八年(1828)入京任內閣中書,與同官龔自珍以講求匡時救弊之學而齊名,有“龔魏”之稱。鴉片戰爭爆發,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,參與抗英戰爭。道光二十四年中進士,官至高郵州知州。輯有《海國圖志》,編撰有《圣武記》《書古微》《詩古微》《元史新編》《皇朝經世文編》等。
《海國圖志》是論述海防問題及介紹世界史地的著作。道光二十二年編成,初為50卷,二十七年擴充為60卷,清咸豐二年(1852)增補至100卷。該志依據林則徐主持編譯的《四洲志》和歷代史志、明以后“島志”等外國史地資料輯成,《四洲志》原文33段分別輯入37卷中作為主文。
魏源主張革新,要求變法,“師夷長技以制夷”。卷3、卷4為地圖,包括歷代西域沿革圖、亞歐非各洲沿革圖地球正背面圖及歐、亞、非、美各洲地圖。卷84~95介紹西方戰艦、火炮、火銃、水雷、望遠鏡等制造技術并附以自己的貨幣理論。
該書訂正西方傳教士利瑪竇、艾儒略、南懷仁等所撰各國地圖的謬誤。有邵陽魏氏古微堂木活字本、郴州陳氏重刊足本等十余種版本存世,另有《俄羅斯國志》《歐北五國志》等單行本傳世。
《海國圖志》后被日本人譯成日文出版,對明治維新起了促進作用。
摘自《方志百科全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