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倫春族過去一直住原始的圓錐形的“斜仁柱”。搭蓋“斜仁柱”一般用30~40根5米長的樺木桿,交叉搭成圓錐形的架子,冬天上面覆蓋“額勒敦”(狍皮圍子),夏天覆蓋“鐵克沙”(樺皮圍子)。“斜仁柱”的門一般朝南開,冬天掛皮門簾,夏天掛用柳條編的門簾。“斜仁柱”朝門的鋪位叫“瑪路”,左右兩側的叫“奧路”,地中間是一堆火。“瑪路”左側懸掛4~5個樺皮盒,里邊供奉著“博如坎”(神偶),右側懸掛用馬尾刺繡在狍皮上的神像。因為這里是供神的地方,只許男人坐臥,婦女是不準靠近的。右側“奧路”是老年夫婦的席位,左側是年輕夫婦的席位。“奧路”里側放些樺皮箱、簍、桶和皮口袋等,裝些常用的衣著、糧食、肉干等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,個別地方已有居住簡陋房屋的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實現定居,普遍居住房屋。開始是蓋的土木結構的房屋,近些年都改造成磚木結構的房屋。
鄂倫春族還有兩種原始建筑。“恩克那力糾哈漢”(產房),比“斜仁柱”更矮小簡陋。“奧倫”是蓋在深山中的高腳倉庫,放肉干、糧食和不常用的東西。定居后這兩種建筑都消失了。
鄂倫春人家具幾乎全是輕巧耐用的樺皮制品。如“阿參”(碗)、“阿漢”(盆)、“紅改”(水桶)、“阿達瑪拉”(箱)、“卡米”(簍)、“奧沙”(針線盒)等。這些家具,搬家時攜帶非常方便。
網站聲明
網站地圖
聯系我們
Copyright All rights版權所有: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
地址: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興安南路147號電話:(0471)3292175 蒙1CP備05003250號-3
蒙公安備案: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:1500000032
技術支持: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